口张枫逸
1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将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排名,并且会对各省份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予以公示。不仅如此,省里会对市里测试情况进行抽查,市里对县里情况进行抽查,以此类推。(12月2日《新京报》)
近段时期,一些大学、中学运动会相继取消中长跑项目,广东、上海、湖北等地10日内发生3起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排名并予以公示,意图柔性“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学生体质排名这项政策,从一开始就注定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如果缺乏配套奖惩机制,单纯的排名只能徒具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据此对教育部门和学校奖优惩劣,又难以厘清权责,很不现实。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有责任。一个地方学生体质排名靠后,很难说当地政府官员、教育部门该承担多大责任。此前,昆明规定学生体质3年连续下降将问责当地教育局长就曾引发质疑。不是舆论在“同情”教育局长,而在于学生体质弱不能全怪教育局长,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问责,不仅有失公允,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体质排名无异于本末倒置。不去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围绕结果排名只是些花拳绣腿,隔靴搔痒。我们真正应关心的是导致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首先,改变评价机制,引导全社会重视体育锻炼。“看不清,跑不动”的孩子越来越多,主要症结在于唯成绩至上的评价机制,导致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超编一百多万,但体育教师缺编三十多万,就是有力证明。在学校,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回到家里,父母包办一切家务,孩子“一心读圣贤书”,运动从何谈起?必须通过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机制,促使学校开足体育课程,提升学校体育的质量;同时也让父母走出误区,有意识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在享受运动之趣和生活之美的同时,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其次,健全运动资源,让学生有地方锻炼身体。《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体育运动条件。学校操场拒绝对外开放,青少年中心挤满了培训班,社区花园还要与大爷大妈们争地盘,“到哪里去运动”,已经成为困扰家长和孩子们的一大难题。增强学生体质不仅是一项教育工程,更是一项市政工程。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体育设施建设必须跟上,同时通过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开放,实现城市运动资源的统一调配,设施共享,满足孩子们的运动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