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乌兰讯(通讯员 张世龙)乌兰县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依托茶卡盐湖景区“井喷”发展态势和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强劲带动作用,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和脱贫攻坚有效途径,依托旅游扶贫产业园实体企业,建立集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性扶贫产业示范园,促进了特色农牧产业、宾馆酒店和电商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县贫困人口和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发挥了良好效益,进一步疏通了贫困群众由输血变造血的“主动脉”。
扶贫产业园入股分红,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2016年,乌兰县将省级下达的1500万元扶贫产业园资金和茶卡镇巴音村、希里沟镇东庄村、柯柯镇西沙沟村三个贫困村900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共计2400万元入股到旅游扶贫产业园,采取“一园多区”的布局方式,建设集旅游扶贫、特色产业扶贫和电商扶贫为一体的综合性茶卡扶贫产业示范园(一期)。在确保财政扶贫资金不流失的前提下,将投入产业园的扶贫资金进行折股量化,每年按不低于10%的资产收益向贫困户分红。引导扶贫产业园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优势,通过“社企联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公司+产业园+合作社+基地+牧户”的产业化发展新路子。扶贫产业园自2016年建成运营以来,实现资产收益资金240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成为全省第一个当年建成、当年分红、使贫困户第一时间受益的扶贫产业示范园。
兴办家庭宾馆,农牧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针对茶卡盐湖旅游高峰期酒店宾馆游客爆满,床位紧缺,“一床难求”的现象,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帮扶,帮助农牧民群众利用自家庭院开设家庭宾馆(农家乐),成立家庭宾馆服务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强化行业监管,鼓励农牧民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整治庭院和周边环境,确保家庭宾馆和农家乐规范管理和有序经营。2017年,茶卡地区家庭宾馆和农家乐共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收入约1098万元,户均纯收入达5万元以上。其中:4户6名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
设立旅游景区摊位,激发贫困户创业热情。乌兰县积极引导和督促旅游经营管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贫困人口和周边农牧民分享旅游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发展红利。县财政投入资金10万元,购买10顶可移动式商铺设置在景区内,免费提供给贫困户从事盐敷袋、盐雕等特色旅游商品的销售经营活动,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在茶卡盐湖景区出口处设立扶贫摊位40处,提供给贫困群众从事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食品饮料等经营活动,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加大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为促进旅游服务产业发展,乌兰县充分发掘扶贫产业园经营管理经验和发展理念,通过依托产业园举办技能培训班、组织学习考察等方式,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开展酒店餐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不断强化和提升贫困户就业能力,切实打牢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基础。2016年以来,共培训贫困人口460人(次),在扶贫产业园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300个,年人均工资收入2.74万元。同时,在茶卡镇区、景区新增环卫、保安等就业岗位110余个,主要用于安置贫困户及农牧民就业,年工资收入在3万元以上。
实现旅游产品线上销售,保障农牧民稳定增收。旅游扶贫产业园经营主体与京东集团、中粮“我买网”签订合作协议,将乌兰藜麦、枸杞、茶卡羊等特色农畜产品和热敷盐袋、农家手工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电商开展网络销售,进一步拓宽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也为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园实现品牌推广、开拓市场和拓宽销售渠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产业园成功入选由商务部、网信办在北京举办的“电商精准扶贫年度论坛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