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才格增
青藏公路风雪漫漫,有一条邮路崎岖而绵长,雪地里邮车的辙迹和流到沱沱河的雪水融进了雪峰戈壁,它是通往世界最高小镇的绿色音符,是“鸿雁天路”上军民情感的律动。
那里年平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全年无霜期仅3个月,8级以上大风天气年均168.2天,空气含氧量48%。有人形象地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着都是奉献”。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格尔木市邮政分公司邮递员葛军默默坚守着、奉献着。
鉴于格尔木市至唐古拉山镇沿线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典型性,藏区群众、部队官兵等对邮政实物传递的迫切需求,青海省邮政公司2009年7月开通了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镇邮路。这条邮路地处地球第三极,途中要翻越4767米的昆仑山口和5010米的风火山口,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令人生畏的生命禁区。邮路的开通彻底解决了沿线党、政、军、商、民、国内外游客、志愿者等的用邮问题,邮件传递时间比过去缩短了十天左右,被称为“鸿雁天路”。
邮路开通后,葛军勇敢担负起信使任务,从此,一个人、一辆车穿越在一条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邮路上。2012年7月,唐古拉山镇拉智村大雨如注,村委会主任扎多一家意外地迎来了一批客人——葛军和记者一行。扎多23岁的女儿巴珠像个小孩似的激动地说:“这是我们家第一次收到邮件,你们辛苦了,太感谢你们啦!”这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藏族姑娘热情、健谈、大方。当记者问这是谁寄给他们家的邮件时,她肯定地说:“这是曾在我们家住过的一个广东记者寄来的照片。”记者让她打开邮件看个究竟,果然是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绿蓉居寄来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的照片。她像收藏宝贝似的留下了葛军的电话,说有需要时好请他带一些生活用品上来。
2012年11月下旬,住在二道沟(沱沱河保护站)附近的蒙古族女子扎娅五六个月大的女儿得了急病,丈夫在外放牧,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听说邮车要路过,便辗转联系上了葛军。葛军立即请示领导并连夜返回,将扎娅的孩子送回格尔木,孩子得到了及时救治。附近的牧民听说此事后,交口称赞。
葛军为自己能奔走在“鸿雁天路”上给军民传送邮件而感到自豪!他带着邮政人的执着与顽强,与疯狂的沙尘暴赛跑,与突如其来的风霜雪雨抗争,与高海拔抗衡,他曾夜卧雪坡、风餐露宿……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邮运任务,从未出过差错。
一年夏天,葛军在五道梁兵站投递邮件时,听说有头藏野驴在距五道梁保护站10多公里的地方受伤,奄奄一息。他迅速驱车赶往站里报告,但此时保护站只有一名留守的工作人员。他立刻带上工作人员一起奔赴现场,并在公路上拦截了几名过往车辆司机,大家一起将受伤的藏野驴抬上巡逻车送往了保护站。
为人民服务是真诚的付出,为人民服务是忘我的投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葛军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舍小家为大家,常年奔波在外,家里的一切事务都落在了妻子身上。妻子看他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又危险,既担心又心疼,很多次都流着眼泪恳求他不要再干邮运工作了,葛军都拒绝了。他说:“什么工作都得有人干,你不干,我不干,危险的工作谁来干?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爱这里的人们,我爱这份工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局领导信任我,我必须干下去!”
2010年5月,一封来自三岔河武警三支队八中队全体官兵的感谢信中写道:“你默默无闻,在天路上传递着爱的信息;你勤勤恳恳,为高原军人带来异乡的问候……望见你的身影,官兵们心中无比兴奋和激动,你带来的不只是一份祝福,更是信心和鼓励,我们感谢你……”葛军的真情服务赢得了官兵们的尊重和关爱。边防检查站官兵和农牧民视他为亲人,每当邮车路过时,官兵们时常拦住邮车,硬把他从车上拉下来,推到暖烘烘的屋里,端上热腾腾的茶水,盛上香喷喷的米饭,等他吃饱肚子,暖热了身子,才送他上路。好几次葛军的邮车陷在泥泞的雪坡和乱石滩中,都是可爱的战士和淳朴的乡亲们齐心协力帮助拉出来的。
葛军已经对这条邮路和邮路上的人们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怀,在高原上一个人的行走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还会坚定地在这条邮路上继续行走下去。”勇敢的葛军驾起心爱的邮车踏上新征程,那一抹生命之绿照亮了希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