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日报
星期六
2018年02月10日
第1版:要闻

“一企一户”翻开致富脱贫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李 阳

乌兰县铜普镇都兰河村,这个昔日全县最大的贫困村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引领下,步入脱贫奔小康的快车道,翻开致富脱贫的华丽篇章。

都兰河村下辖4个社,共有361户1144人,全村登记耕地面积146.25公顷,草场面积3897.4公顷。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前,村里的主导产业是种植业,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洋芋以及少量的青稞,结构单一,村里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精准脱贫以来,都兰河村开启了一家企业帮扶一户贫困户的“一企一户”帮扶新路,助力全县精准扶贫工作。

包村干部赵文海对村里的情况一清二楚,“我们村目前贫困户59户162人,其中因病致贫29户79人,因残致贫15户39人,因学致贫4户10人……”现如今这些贫困户全部脱了贫。

走进都兰河村,家家户户门口几乎都竖着一块咖啡色的牌子,上面清晰地印刻着“都兰河村打造后续产业发展·藜麦代售点”“出租房”“刺绣加工”“盐敷袋加工”……内容各不相同。55岁的杨占海一家是2016年从路南河滩整村异地搬迁至都兰河村的,“以前住在都兰河的下游,水一上涨,就很危险, 2011年有一天泥石流冲垮了两三家的房子,后来我们再也不敢住在那里了。以前我家住的是40多年前盖的土坯房,墙上有裂口,遇到阴雨天,屋外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只能在外面搭个简易的小帐篷避雨,日子过得十分艰苦。”说起这些杨占海眼里闪过一丝泪光。

自从搬入新村,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杨占海告别了之前的危房,住进了78.5平方米的新房,“这个房子是国家出资9万元盖的,自己只掏了一万元,政府真是好啊,为我们省了一大笔钱,我们一家四口直接拎包入住。”走进另一个房间,屋内整齐地摆放着三张餐桌,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个锃光瓦亮的铜锅,明亮的窗户上贴着“羊肉火锅、酸菜火锅、农家火锅”几个大字,杨占海今年要开火锅店,自己经营餐饮服务。他说:“我经营的家庭式火锅店还多亏了县人民法院和漠河畜牧场帮忙盖的这40平米的小房,还给我赠送了三张餐桌,每天这三张桌子客人都订得满满的,一个星期的纯利润能达到200多元,我们家又多了一笔收入。”杨占海喜滋滋地说道。

村里像杨占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巴金柱家的刺绣产业、魏海明家的藜麦产业、赵金福家的盐敷袋加工产业,村民靠着企业帮扶一点点成长,发展壮大。

据了解,乌兰县针对异地搬迁户发展庭院经济,主要开办农家乐、家庭宾馆、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促进贫困户增收,通过建立“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模式与全县309户、1081名贫困人口固定结对,两年来共协调落实帮扶项目和慰问资金1260.54万元,解决就业岗位159个。

如今的都兰河村在“一企一户”产业扶贫新路途上越走越好。

© 版权所有 柴达木日报社
柴达木日报主办 地址:中国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 邮编:817000 电话:0977-8227325 8226323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所有内容为柴达木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018-02-10 1 1 柴达木日报 c8603.html 1 “一企一户”翻开致富脱贫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