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大到高铁,小到芯片。10日至12日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600多家知名品牌企业齐聚一堂,2.5万平方米的展馆内,处处散发着“国货之光”。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蕴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密码。
助力高质量发展
在北京市的展区,三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看起来并不显眼,却不时有人驻足观看。由紫光集团旗下长江存储自主研发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2018年量产之后有望推动中国存储芯片产业迈上新台阶。
高精尖的技术是品博会参展企业的展示重点。“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应该说,发挥品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已经显现。”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司长年勇说。
——以质量为核心。从1997年的拆车模仿起步,到2017年成为自主品牌销量冠军,来自浙江展区的吉利汽车在质量提升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世界汽车前十强的目标稳步迈进。
“所谓‘品’就是品质、质量。‘牌’就是商标、口碑。提升质量是品牌建设的关键因素。”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说。
瞄准“质量关”,各地纷纷发力。江苏省副省长马秋林表示,江苏始终把质量强省作为一个战略,融合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通过推进质量强省、强市、强县、强业、强企‘五强’体系建设,不断擦亮我们的品牌。”
——以创新为动力。中国中车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中国商飞的国产大飞机,中船重工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覆盖海陆空,一批“大国重器”出现在品博会上。
联影医疗是上海近年来新兴的科技品牌,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逐步打破外企的垄断。上海市经信委表示,在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过程中,将着力突破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短板与瓶颈,解决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隐患。
创新不只发生在沿海发达地区。总部位于贵阳市的货车帮,通过匹配车源和货源,减少车辆空跑,帮助公路运输节省百亿元油费,成为西部“独角兽”企业的代表。
服务高品质生活
云南的花,内蒙古的奶,黑龙江的绿色食品……走进品博会现场,一系列区域特色品牌令人目不暇接。
在吃穿住行各个领域,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讲究品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
——“老字号”重焕生机。炎炎夏日吃一块冰砖,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总经理助理李维涛说,适应“00后”“10后”的“需求”,企业开发了动漫形象系列产品,今年上市两个月销量已近50万支。
“‘老字号’没有天然优势,只有创新才是真正的优势所在。”光明食品集团董事长是明芳说。
——“新消费”精彩纷呈。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品质的提升,消费回流趋势日益明显。中国品牌日前夕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7年智能电饭煲的人均消费额增速,中国品牌比国外品牌高8%;智能马桶盖的人均消费额增速,中国品牌比国外品牌高27%。
新消费,不但“新”在产品上,还“新”在消费方式上。苏宁易购在品博会上展示了多种“黑科技”,比如其中的无人车配送,运用三维地图和人工智能分析定位,可以实现恶劣天气以及夜晚的24小时配送。
更好地惠及全球消费者
中国的青蒿素帮助非洲人民抗击疟疾,中国高铁、中国核电、中国基建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名片……一系列成就,印证着首届品博会的主题:“中国品牌,世界共享”。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多领域产出规模全球第一。不少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可以与国际一流企业比肩,但在品牌建设上仍有比较明显的短板。”北京大学教授符国群表示,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依然任重道远。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近期和30家中国品牌的负责人一起赴澳大利亚考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设计的能力,以及面向消费市场的运营能力已经全球领先。用数字化平台开拓海外市场,这是中国品牌的重大机遇。”
资料显示,2017年有超过1万个中国品牌、共计12亿件商品通过主要电商平台的出海计划进入了海外市场。仅在澳大利亚市场,老字号品牌“张小泉”的刀具一年可以卖出上万套。
——对外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欧洲品牌研究院院长赫比克说,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品牌,需要在文化上有更多的敏感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可以成为中国品牌在国际传播方面的潜力。”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说,中国的不少奶粉产品已达到欧盟质量标准,很多国外热销的马桶盖也是国内企业生产的。要借助中国品牌日的平台,让更多的全球消费者了解中国的优秀品牌。(记者 何欣荣 周蕊 龚雯 杨溢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