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日报
2018年08月29日
第2版:时政

民族服饰兴起的背后

郭雁晴

早在2001年上海APEC会议上,唐装就火了一把,各国领导人穿唐装亮相,让这一中华传统服装迅速走向世界。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崛起与民族自信心的恢复,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热潮悄然兴起,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发现,海西的街头巷尾,悄然兴起穿民族服饰热,华丽大气的蒙古服、色彩明亮的藏族服装以及形式各样的汉服,在富有朝气的年轻人身上越来越常见。

民族服饰在年轻人的身上,不仅仅是一种潮流,更是对文化热爱的体现。有文化自豪的认知,才能完成到服饰的认可。回想前几年“韩流”“日流”席卷中国,让不少青少年为之效仿,首当其冲模仿的便是服饰。如今,“中国潮”席卷世界,成为服饰界潮流风向标,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种标识。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北京奥运会期间结合传统文化和潮流时尚元素的青花瓷颁奖礼服、以及近来习近平总书记与夫人的中式服装亮相,都延续了这份价值观,吸引了不少人为之效仿。这份时髦的潮流的基石,是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发展,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人们就会有更多精神文化的追求。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悄然兴起,树立了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以及价值取向。正是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再次回到大众视野,油然而生地自豪感引领了当下的文化复兴潮流,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方式重返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当然,文化的传承往往是精神的传承,民族服饰只是外在的。如果仅仅着眼于服饰本身,而忽略内在,那么对于服饰本身而言,从一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从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李燕认为,民族服饰的弘扬与发展,应在基于对于传统服饰的了解之上,建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由认知提升为热爱,再由这种热爱提升至文化自觉、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的高度。

事实上,每一个民族都是在反复回望中,带着眷恋与爱,接受来自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抚慰,并由此获得极大的力量与理性,为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进行历史的定位,以及意义的诠释。

© 版权所有 柴达木日报社
柴达木日报主办 地址:中国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 邮编:817000 电话:0977-8227325 8226323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所有内容为柴达木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018-08-29 1 1 柴达木日报 c18643.html 1 民族服饰兴起的背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