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第2版:要闻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花开朵朵”

(上接一版)2019年,新华村党支部群策群力,决定建设生物有机肥加工厂,将天然羊粪预处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开展牲畜粪污综合利用,既可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又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激活农业循环经济。

“我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最好的途径就是建立自己的公司。”金跃顺说,为了建立化肥厂,村“两委”精心谋划,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从选址建厂到筹集资金,从外出考察培训到建设施工,从引进产业项目到促进村民就业,每个环节尽心尽责,集体经济热火朝天,大步前进。

记者见到金跃顺时,他忙得像个陀螺。三月下旬正是有机肥加工的生产旺季,他扎在厂房里,忙着装袋、封口,督促生产进度。他说:“5月份我们就要开始销售了,抓紧时间生产,力争按时完成生产任务。”

回忆起建厂房时的困难,金跃顺连连叹气。“当时,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联点帮扶单位支持、个人自筹等形式,厂房终于盖起来了,正当投入生产时,资金链断了。”他说,没有资金厂房就无法运转,金跃顺立即动员村“两委”以个人信用担保向农村商业银行贷款200万元,后“两委”成员又说服家属担保贷款200万元,这才解决了资金缺乏的问题。

2020年10月5日,生物有机肥加工厂正式投产运行,为集体经济创收160万元,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23人,其中安排脱贫户就业2人,带动脱贫户4户,每户年分红5000元,实现了“党组织引领、企业(合作社)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互动双赢的产业化新模式。

“目前,化肥厂日产100吨以上,预计年收入200万元左右。”金跃顺说,他们打算进一步加大生物有机肥研发力度,同时,扩大生产规模,扩宽销售渠道,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做出努力。

党建引领 不断提升“造血功能”

“龚大爷,我们来看你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小院的宁静。正在屋里忙活的龚发禄和妻子一脸喜气迎出来,连忙把我们让进院里。

龚发禄的儿子前几年去世,妻子身体不好,老两口原来挤在一处土坯房里,家庭收入仅靠几亩地和龚发禄打零工支撑,是村里的困难户。

2014年危房改造后,龚发禄和老伴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新的沙发、新的茶几,房间里的一切都展现着新生活的美好画面。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龚发禄和老伴激动不已。“我现在的日子过得太好了,我很满足!”

新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金跃顺站在一旁,与龚发禄聊起生活、询问困难。他说,二老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现在,龚发禄和老伴一年有9800多元低保金和6200多元的养老金再加上残疾人补贴,足够他们的日常开销。

“我和老伴没事了看看电视,收拾收拾屋子,我们的日子挺舒服的!”谈起眼下的日子,龚发禄一脸幸福。

在离龚发禄家不远处的一个棚圈里,村民张生福正给牛、羊喂饲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与龚发禄一样,曾经的张生福肩上的担子很重,儿子身体残疾,家中还有两个准备上学的小孙子,那些年,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非常拮据。

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张生福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时间,孩子上学不用愁,发展养殖产业有资金,养的羊也有了好销路。2017年,张生福经济收入达到脱贫标准,成功脱贫。

如今张生福通过发展养殖产业,日子一天天“牛”起来,不仅成了勤劳致富、产业脱贫的典范,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我家棚圈有40多只羊、2头牛,我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张生福开心地说。

龚发禄和张生福只是新华村脱贫户的一个缩影。新华村在走深做实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树立起村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 版权所有 柴达木日报社
柴达木日报主办 地址:中国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 邮编:817000 电话:0977-8227325 8226323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所有内容为柴达木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021-05-11 1 1 柴达木日报 c68804.html 1 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花开朵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