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春香 通讯员 吴翔鵾
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多年来,德令哈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加强社会保障与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展,让经济发展的红利普惠民生。一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画卷在柴达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多年来,德令哈市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持续发力,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1年,全市基础教育在校生人数12396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9234人,教职工人数984人,学校占地面积750578.45平方米。教育事业投入逐年增加,先后投资3.98亿元,不断改善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为德令哈市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筑牢基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多年来,德令哈市坚持增收减支惠民生,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市75%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持续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落细各类减税降费政策,着力稳定市场主体和就业岗位。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提升农民工工作质效,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优化服务保障,创新宣传方式,全市就业规模、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2012年至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824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50608人次,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养老和医疗也是重要的民之所想,民之所盼。多年来,德令哈市持续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初步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4035人,增加到2021年的14537人,增长率达260.27%。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14560人,增加到2021年的29151人,增长率达100.2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领域立足民生,坚持保基本、可持续、全覆盖,扎实推进医保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截至2021年,全市医疗保险职工参保人数10195人,居民参保人数46425人,确保德令哈市居民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安居梦承载的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德令哈城乡不断更新、空间敞亮、市井变迁、气质清新,一条条宽广整洁的街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座座繁华的商场超市;百姓住房条件持续改善,2007年到2018年间,共实施城镇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16457套,项目总投资325306.02万元,全市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成效显著,百姓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近年来,在德令哈,人们欣喜地发现,乡村振兴的活水无处不在流淌。为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德令哈市延续脱贫攻坚指挥部高效统筹指挥调度体系,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积极打造20个集体经济示范村,2021年全市42个村集体经济突破874万元,平均值突破10万元。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工作思路,重点实施田园综合体、牛羊养殖、藏红花种植产业,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四好农村路、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面启动新一轮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高标准实施农村污水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示范项目,因地制宜推广“双坑交替式厕所”,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这些新变化、新提升,已经成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品质生活体验。
一个“民”字,寥寥数笔,却责重泰山。德令哈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行动中,积极作为、勇挑重担、全力以赴,对民情民意的坚守孜孜不倦,用脚底板丈量出的民生厚重真切。未来,在发展民生事业的道路上,绿色小城德令哈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一步一个脚印,迎风而上、踏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