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才格增
家是温馨的港湾。她的家是万家灯火中最平凡的一盏,她和丈夫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容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享受着最舒心的生活,她就是乌兰县民族中学教师王小社。
身体力行,弘扬家庭美德
王小社从小在农村的姥爷姥姥身边长大,和乡邻之间的关系特别好,她回忆道:“那时候我家的条件相对较好,姥爷姥姥总是无私地接济乡邻,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总是东家几个馍,西家几瓢面地让我送过去,从不让人还。”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王小社从长辈们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孝敬老人,勤俭持家的品质。
她牢记母亲的话,结婚后夫妻二人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共同面对,有问题共同协商解决。王小社婆婆身体不好,为了让公公婆婆安心休养,王小社和丈夫在西宁贷款买房子,装修好买好家具家电等,把公公婆婆送到西宁,让他们二老在西宁安心养老,假期还带他们去各地旅游散心。得空的时候,也会去西宁陪着他们就近游玩。她和丈夫对老人的孝心,也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们的儿子,“我儿子和爷爷奶奶的感情很深,和我俩的关系也很亲密。我相信,将来他也会成长为一个与人为善、心里有爱的人。”
爱岗敬业 ,共同进步
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王小社一直兢兢业业,把爱献给一届届学生们,多次荣获县级优秀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称号,在讲课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用爱的眼睛,积极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爱班里每个孩子,学习成绩不是我评价他们的标准,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我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我希望我能帮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2017年,在学校副校长的带领下,王小社与另外四名语文教师成立了乌兰县第一个州级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在领衔人的带领下,他们潜心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承担乌兰县域内的教师培训活动,打造精品示范课,每学期在县域内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推动全县教育教学均衡发展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同时,本着州域内兄弟学校“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2022年,工作室应邀在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开展为期2天的教研交流活动。2022年秋季学期,乌兰县大力推进民族教育综合改革,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提高各民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促进县域内教育公平,推动全县民族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同步均衡优质发展,王小社服从组织安排,和实验小学另外九名教师到县民族中学任教。
分工合作,精心培育孩子
说起儿子的教育问题,王小社很早就和丈夫商量好,从儿子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一个负责教育教学,另一个负责后勤。她认为教育孩子最忌父母意见不一,一个教育一个护短。“我虽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但是对学生和对自己的儿子还是有区别的,我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会更多、更高,而且善于听取我丈夫的意见,所以和儿子很亲,有什么话都愿意和我们说。”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王小社在她儿子上小学后开始让他做家务挣零花钱,还把一件家务无偿包给他,让他学会自觉帮家人分担;小升初,他们家儿子的成绩非常好,王小社无论多忙多累,都会陪着孩子学习。她丈夫的陪伴也成果颇丰,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喜欢踢足球、打篮球、玩滑板、弹电子琴、唱歌等等,夫妻俩也会陪孩子看电影,英汉对照的字幕看多了,久而久之这使得儿子英语学得非常好,上大学后第二学期学校组织去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他的口语可以和当地人无障碍交流。
“培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很多很多的爱,很多很多的时间,很多很多的技巧,需要我们父母不断学习,不断调整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王小社说。
爱国诚信,真诚待人
在日常生活中,王小社与家人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公共秩序,维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主动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无论是多么小的事,也绝不忽视。与邻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善待邻居,也让他们收获了快乐和幸福。王小社和丈夫朋友很多,王小社说,朋友们给予了他们家极大的帮助,特别是有困难,遇到事情,他们伸出援助的手,温暖了他们的心和生活。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的爱,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更和谐繁荣昌盛。”王小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