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沟村的农机服务队在田间地头“开镰”。
文/图 青海日报记者 苏烽
时值深秋,在海西州乌兰县柯柯镇南沙沟村的麦地里,数台大型收割机穿梭其中,将一道道金黄的麦子尽收“腹中”,眨眼工夫便完成了割麦、脱粒、扬场、入袋等环节,这正是南沙沟村农机服务队助农秋收的“开镰”场景。
南沙沟村农机服务队成立于2022年,是村里以农机服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为柯柯镇及周边乡镇、合作社、农户提供集撂荒地整治、土地耕种、农作物收割等农机服务,借此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抱团合作使我们的订单越来越多!”走进服务队的农机车库,足足500平方米的车库内外停放着各类农机机械,有身形巨大的804型拖拉机,有功能型的播种机、收割机、旋耕机以及割草机和方捆打草机,种类繁多,配套齐全。
村党支部书记杜国帅告诉记者:“刚开始服务队的服务对象仅限于村里,这两年在镇党委的鼓励下,村里打破发展模式,走‘订单式’‘跨区域’服务之路,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效益也越来越好。”
自9月份开始,村里陆续为赛纳村、兴乐村、怀灿吉以及周边村收割小麦77.3公顷,割草40公顷,打草5000捆,签订合作种收订单近200公顷。如今,南沙沟村的农机服务队已有各类农机机械34台,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30余万元。
杜国帅所说的“抱团合作”便是柯柯镇今年为打破区域界线,整合镇域发展资源,推动辖区各行政村按照资源禀赋相近、生产需求供应互补的路径,打造区域经济“小循环”的乡村振兴全域链式发展格局。
“南沙沟村有农机队,西沙沟村有运输队,东沙沟村和赛纳村有粮食和饲草。通过各村的合作,大家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就像攥指成拳,形成合力,产业发展更加有劲。”柯柯镇党委副书记韩旭形象地比喻。
今年以来,柯柯镇创新推行“组织共建支部联盟、资源共享产业联动、活动共办民情联谊、事务共商发展联创、生态共融绿色联建”的“五联五共”新路径,依托南沙沟村农机服务队、东沙沟村土地托管项目、赛什克村粮油加工厂等资源禀赋,构筑片区产业党建链,组建区域经济“小循环”,让“一村富”升级为“一方富”。
距离县城10公里处的赛什克村是和东沙沟村、西沙沟村、南沙沟村相邻的村子。今年8月31日,随着村里的粮油加工厂投入运营,柯柯镇的区域经济“小循环”又多了一名家庭成员。
和“小循环”里的其他几个村一样,赛什克村粮油加工厂的小麦和菜籽都是通过收购东沙沟村、南沙沟村等附近村社的粮食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实现了各村产业优势的互通互补。
“半天就差不多卖掉了195公斤的食品油,按每公斤5元来算,就已经卖了3900元。”加工厂内全自动榨油机隆隆作响,在这里干活的村民王生财喜不自禁地说:“现在都是几个村合起来一起做,规模上来了,大家赚的也比以前更多了。”
赛什克村粮油加工厂的正式投运,让村里壮大集体产业实现“零”的突破。该加工厂占地面积2620平方米,包含铺面6间,有全自动榨油机一台,每小时生产量3000公斤,全自动磨面机一套,每小时加工小麦1250-1350公斤。预计年内可产生30余万元的经营性收益,户均年增收达3余万元。
疏通农耕生产上下游全链条,推动联盟各行政村跳出村域谋发展,在柯柯镇,像赛什克村这样的村不在少数,从“单干”到“联盟”,破除了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资源不均、产业发展扎堆盲从等现象,镇域经济实现“小循环”,撑起了柯柯镇推进各村实施乡村振兴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