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西组宣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转型的海西,求贤若渴;发展的海西,海纳百川。放眼海西大地,处处洋溢着创新的激情,澎湃着创造的活力,活跃着创业的身影,铺展出一幅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海西的壮美画卷。
党的十九大以来,海西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认真落实省委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聚焦产业“四地”建设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人才重大工程、厚植人才成长沃土,用情用心谱写了人才工作新篇章。
凝心聚力画好“同心圆”,党管人才进一步强化。牢牢抓住“党管人才”的“纲”,有效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体系中研判大势、谋划大局、紧抓关键的“刚性”功能。州委将人才工作作为引领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行“一盘棋”研究谋划,每年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部署重点任务,开展人才工作年度专项述职,总结经验和不足,推动人才工作持续优化升级。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工作细则和“三协调”“三述职”制度,建立地方人才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州、市、县(工行委)三级人才工作机制,印发《州直部门各级党组(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意识持续增强。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年根据人事调整和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州级领导联点服务高层次人才,党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有效强化。在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立30名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及时听取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才代表意见建议,从优秀高层次人才中累计推选“两代表一委员”8人,实现了人才政治素养、政治地位“双提升”。
立足固本强基“一张图”,政策机制进一步优化。坚持把政策作为吸引人才的“风向标”,着力解决原有政策零、散、碎和现有政策措施不够“解渴”等问题,不断优化整合全州人才计划,着力破“四唯”、立“新标”,立足柔性引进急需人才、稳住现有骨干人才、挖掘培养本土人才、用好专业人才,全要素构建积极开放、务实有效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2021年,紧贴海西州“十四五”发展规划,全省首个颁布实施《人才工作促进条例》,逐步形成以《“柴达木英才”计划实施方案》为统领,《海西州“四名”人才库项目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海西州优秀教育人才支持计划》等特色政策配套的“1+N”人才政策体系。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全州人才总量从2016年的2万人增加至现在的2.4万,同比增长20%,高端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占比显著提高,初级和中端人才向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有序合理流动,州域内各类人才流失现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服务海西发展“一盘棋”,求才导向进一步明确。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着力搭建“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人才”的柔性引才通道。立足产业“四地”建设目标所需,累计招引高端创新技术人才297名、团队24个,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现代农牧业等重点领域汇集了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顶尖人才,实现行业领跑。钾肥、碳酸锂产能稳步提升,“5G+智能盐湖”示范项目落地运营,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成为全省首个“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碳中和研发、高纯晶硅生产、电化学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规模持续扩大。文旅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市场开发、创意设计、项目包装等技术逐渐成熟,生态旅游产业链加速延伸,2021年全州旅游总收入突破70亿元,同比增长8.4%。枸杞果汁、藜麦饼干、牛肉干、骆驼奶等500多种产品投入市场,柴达木枸杞入选首批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品牌价值达92.5亿元。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行动,组建全省乡村振兴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领域首个百人专家智库,“点对点”服务。推行“人才+产业+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孵化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种养殖能手、带头致富人等乡村人才,乡村产业持续提质增效,2021年底,全州村集体经济总收益达6457.17万元,村均收益21.74万元。
搭建广揽英才“大舞台”,引育渠道进一步拓宽。根据地域差异、行业特点构建专项人才计划,梯次推进人才培养和团队开发。2017年以来,共邀请32多名专家来海西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活动,聘请25名省内外院士及知名专家担任经济、科技、旅游及文化顾问,开展科技服务和项目对接。有效抓好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校园引才”工作等重大人才工程,全州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计划引进人才18名、团队2个,培养人才12名、团队1个。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64人,高素质人才队伍持续赋能海西发展。坚持“外引”与“内育”并重,实施海西州“四名”人才库项目建设,鼓励教育、卫生、文化、企业领域优秀技能人才领衔创建人才工作室75家,辐射带动本土人才300多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推进智力援青成果充分涌流,通过挂职锻炼、专题培训、“导师制”传帮带培养本土优秀人才。选送12批浙江教育教学名师到海西送教支教,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和教研水平有效提升,2021年高考本科一段上线率提高7.1个百分点,有效填补海西州医疗技术空白52项,新增检验检查项目36项,临床手术成功率达到98%以上,援青平台成为培养海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
创优拴心留人“温馨巢”,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把优化人才生活、创业、成长环境,作为修好“梧桐苑”的基础性工程和关键性举措抓紧抓实,持续在人才普遍关注的“后代、后院、后路”上下功夫,努力提供人才安家立业全周期“服务套餐”。健全“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以高端平台、特色平台、企业平台释放聚才优势。挂牌成立北京、杭州人才工作联络站和援青干部人才联络服务站,在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建立3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7个,完善“创业培训指导+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引领带动”的“四创”工作模式,为各领域专业人才从事课题研究、开展科研攻关、推广技术成果提供了交流平台。启动人才住房安居工程,教育、卫生、农牧等部门及各地建设不同规模的人才公寓641套,其中实现拎包入住的121套,“居住+服务+交流”三位一体的人才公寓管理运行模式已成为柔性引才的重要阵地。设立人才服务专线,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建立“人才动嘴、部门跑腿”的服务机制,每年办理人才住房诉求、政策咨询等事项60余件。加强对人才政治上的信任、工作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累计安排1756名正、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健康体检,组织77名高层次人才赴海南三亚进行疗养,通过领导联点服务高层次人才,时常向人才“问情、问暖、问需、问策”,人才归属感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