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李淑娟 才格增
春风渐起,繁花可期。
无论四季如何轮转,海西“风光”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4月18日,柴达木大地再次迎来一场有关光热产业创新发展的盛会,来自政府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广核光热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单位的近150名代表相聚德令哈,共谋清洁能源新质生产力,共商实现“双碳”目标愿景,共绘绿色低碳发展画卷。
德令哈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年均日照时数3500小时以上,日照率超过80%,太阳能总辐射量年平均值为每平方米7000兆焦,还有新能源规划用地1720平方公里,能满足44GW新能源项目建设,是海西州最具潜力、最富活力、最有爆发力的重要经济增长极,也是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主战场。目前已建成光热发电装机容量11万千瓦,占全州的68.7%,占全省的52.4%。在建光热40万千瓦,拟建光热20万千瓦,是全省建成光热最多的地区之一,光热发电在德令哈清洁能源发展中可谓举足轻重。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作出‘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重要指示,近期省委、省政府要求德令哈着力打造‘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这将是德令哈打造清洁能源高地的重要转折点,而集发电、储能和调峰于一身的光热产业必将成为德令哈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德令哈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大磊表示,德令哈市将抢抓政策“东风”,着力构建多能互补实证基地,统筹2×66万千瓦火电等多种调峰能力,进一步扩大光热项目开发规模,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的“光热之都”。积极争取特高压外送通道落地德令哈,打通绿电外送通道。以近零碳产业园为抓手,全力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构建“风光储一体化基地+绿电溯源认证”的全绿电供应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新机遇、新起点、新挑战。通过领导致辞和专家演讲,参会者们充分感受到了深化能源革命的中广核实践,准确把握了绿色低碳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广核德令哈项目2018年投产以来,累计发电4.3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12.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15000亩,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显著。”中广核德令哈项目党支部书记杨涛表示。中广核德令哈项目是国家首批20个光热示范项目中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并网发电的大型商业化光热电站,我国也由此成为全球第八个拥有大规模光热技术的国家。历经多年发展,完成了太阳能热发电从科技创新示范到工程实证应用再到产业化推广的过程。
在光热产业布局方面,中广核坚持“光热+”差异化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的平台优势和德令哈示范项目的先发优势,积极打造“光热+”一体化项目,以光热(储能)为核心,因地制宜开发槽式、塔式和菲涅尔式光热项目。
“中广核将加强与设计院合作,通过设计牵引产业链,建设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多个研发实验场所,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强链工程,共享新成果,激发产业发展原动力。”中国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武说。
据悉,中广核正在青海、吉林、西藏等地推动一批光热一体化项目建设,同时还在甘肃、新疆等地区开发布局新的光热项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广核已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该集热器系统原型机已于2024年1月完成试制,于4月15日在刚刚建成的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完成组装,目前正在开展联合调试。其集热器开口为8.6米,集热温度550摄氏度,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使用熔盐介质的槽式集热器,彻底突破了槽式集热器需国外授权使用的技术瓶颈,解决了传统集热器支架用钢量大、成本高昂的问题,后续将通过型号研发,牵引国内产业链快速发展。
“槽式集热器太阳法向辐射跟踪平台是目前全球仅有的可按ISO9806-2017标准来测试采光口宽度超5.7米的槽式集热器稳态热性能测试台,可测集热器的长度也是目前国际现有测试台的2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峰表示,该测试台为优化槽式集热器光热转换性能,降低槽式热发电成本提供了重要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3年底,中广核已取得“光热+”容量指标351.5万千瓦。规划到2030年“光热+”项目装机达到4000万千瓦,投资金额超过2100亿元,协同产业链企业带动社会投资15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万余个。
中广核在我州的实践只是我州发挥清洁能源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重点发展光伏、光热、风电、风光互补等新能源,跟进发展储能、氢能产业,扎实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一个缩影,坐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海西“风光”正好,也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