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12 柴达木日报出版






         下一篇

“后进村”到“明星村”的蝶变密码

村集体经济发展好,村民笑开颜。

文/图 西海都市报 记者 吴予琴

驾车从格尔木市向东出发,行驶12公里左右便能到达郭勒木德镇红柳村。

以前提起红柳村,大部分人都会说这是个处在沙窝窝里的“后进村”。如今,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红柳村摇身一变,成了以绿色产业发展为引领的“明星村”“先进村”,还有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青海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等诸多荣誉称号。这个沙窝窝村庄的“致富经”是什么?

“红柳村是一个搬迁过来的村庄。当时格尔木因道路延伸修建,将40户村民移迁安置到红柳村现址。虽然有了一定面积的土地,但一开始几乎全是沙石地,只有一排红柳树长在沙窝窝里,村子的名字也因此而来。”红柳村驻村第一书记恒国平说起村子的历史。

土质不好、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组织不健全……和周边其他村子相比,彼时的红柳村发展缓慢,一度被列为格尔木市的“后进村”。如何在一片荒芜戈壁中为村子找到致富的出路,成了当时村两委面临的最大难题。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紧跟时代、富民强村的好路子是关键,有一个思路清晰的致富带头人更是至关重要。红柳村里,这个带头人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国善。在李国善看来,村子先要有一个基础产业,才能谈日后的发展。2012年,李国善成立了格尔木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打算通过组织村民种植枸杞这种耐旱作物打开局面。合作社采取入股的形式组建,探索种植了红枸杞、黑枸杞,赚到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

“虽然当时枸杞产业发展比较好,但李书记和大家伙儿都觉得不能一条腿走路,需要多元发展,多点开花。”恒国平说。随后,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在温室大棚里尝试种植无公害的瓜果蔬菜、盖上鸡舍养鸡、建好猪棚养猪、修好农家院经营农家乐。几年时间,红柳村已发展为以枸杞、果蔬、肉禽等绿色农产品为主业,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高原美丽乡村。

走进红柳村的蔬菜瓜果种植基地,4米宽的水泥路串起两侧26座温室大棚,大棚顶部还挂着“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等标语。随手掀开一个大棚门帘,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小西红柿、菜瓜、大白菜等各种蔬果长势喜人。

白菜大棚里,村民李淑勤正和同伴采摘大白菜,整理打包后运送到格尔木市的超市及蔬菜铺。她说,现在合作社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逢年过节,村上还会给村民分些瓜果蔬菜,村集体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了。在李淑勤忙碌的同时,距离大棚不远处的榨油坊也在火热生产中。

一桶新鲜菜籽油出炉,恒国平随即拍照发了朋友圈,并配文:红柳村仁达合作社菜籽油已上架!农村自榨油纯正100%无污染,0添加。而一旁的马铃薯淀粉加工车间也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

恒国平介绍,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200万元,每股分红600元,解决当地就业200人。同时,合作社还建成格尔木市首家“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农产品直销店及农家特色餐饮四合院、旅游服务中心,串成了农家乐体验、农产品采摘、农村旅游观光的旅游路线,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仁达合作社也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

产业发展越来越旺,村子面貌也焕然一新。发展过程中,红柳村着眼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创新推行“一巷八户十联”工作机制,构建“农户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服务模式,提升村级社会治理水平。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个沙窝窝村庄的“致富经”是啥?一个敢想敢做的致富带头人、一群敢闯敢干的踏实村民、一个多元发展的村集体产业、一条乡村善治的新路子……

--> 2024-11-25 1 1 柴达木日报 content_43681.html 1 “后进村”到“明星村”的蝶变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