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日报
2021年05月11日
第4版:专版

初识柴达木

葛泰生

1954年6月上旬,一队汽车离开甘肃敦煌城向西缓缓而行。车上坐的是一支年轻的石油勘探队伍——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的柴达木地质大队。这支队伍在西安组成,成员全都是在自愿报名基础上选拔出来的清一色的男子汉,队伍由大队长郝清江、地质师张维亚率领,下辖5个地质队:101队队长是我,102队队长是杨少华,103队队长廖健,104队队长王吉庆, 105队队长朱儒勋;还有一个重力队(301队),队长张德经。我们100多人,人人激情满怀,个个斗志昂扬,都为能首批进军柴达木而自豪。

我们可能住在了储油的构造上

我们于5月初由西安出发到敦煌后,为了便于行动,在敦煌进行了休整。把帆布帐篷改换成藏式白平布做的落地式单帐篷,扔掉了行军床,每人发给一条毛毯睡地铺。同时,从当地雇了100多峰骆驼。

一切准备就绪,大队兵分两路踏上了去盆地的征程,一路是驼员带领的骆驼队,一路是解放时缴获的美式十轮“大万国”卡车载着我们地质大队全体队员和装备沿南疆大路进军。与我们同路的,还有担任保卫工作的解放军骑兵三团的一个连队。

从敦煌出发,当时这一带还没有正式公路,只有一条牛车和毛驴车的辙印弯弯曲曲,路面很窄,高低不平。卡车走走停停,还经常需要我们推拉着走过那些难以行走的路段,最初每天只能走10几公里,日出即行,日落便息,多半时间无法做饭,只能啃干饼,喝凉水。

南疆公路虽然年久失修并经过风吹雨刷已不平坦,但它毕竟是一条经过人工修筑的路,车队的行进速度加快了许多。

第5天,我们便经过拉配泉到达阿金山的一个山口——金鸿山。到了这里,说明我们已经进了柴达木盆地的门户。

翻过阿尔金山,当我们刚踏进这个神秘的“聚宝盆”时,大自然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狂风夹着沙土席卷而来,天昏地暗,咫尺对面看不清人影,后来人才弄明白这种“黑风”就是盆地里经常作祟的“沙风暴”。好在道路尚可行走,车在沙石和尘土里摸索着缓缓前进,我们将头蒙在衣服里相互依偎着在车厢里,任由狂风肆虐……

傍晚,我们终于到达指定的驻扎地红柳泉,风已小了,几经努力搭起了各自的帐篷,随车带来的水已经不多了。有人就近打回来泉水烧开供大家饮用,喝在嘴里又苦又涩。风还在不停地刮,帐篷里点不亮灯,帐篷外面气温骤然下降,黑洞洞的夜,除了呼呼作响的风,这世界悄无声息。到了半夜,许多人开始拉肚子,原来,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镁,有几个十几岁的年轻人抽抽噎噎地哭起来,尽管几天奔波都很疲劳,但许多人仍困在被窝时瞪着眼睡不着,队干部们心里也都沉甸甸的。怎样才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带好队伍,完成任务呢?

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老天爷真给脸,风停了,天也晴了,钻出帐篷,我发现地质师张维亚已经起床,正围着我们的宿营地踱步,我赶上去和他并肩而行。

昨晚,我们住的这块地方是个丘陵地区,放眼望去,到处是小山包,张地质师带着我在这些小山包间穿行。越看,他脸上越显出喜悦,他在目测地层倾角的准确度上很出名。果然,他兴奋地指给我看着这些小山包说,这些小山包都是晚第三纪地层的露头,可喜的是这些小山包地层的倾向和倾角,显示出红柳泉地区存在一个完整的背斜构造。原来,昨天晚上我们稀里糊涂可能住在了储油的构造上。这个喜讯立刻传遍了全大队,昨天夜里的不快,顿时被大家忘在了脑后。

阿拉尔情话

吃过早饭,郝清江大队长决定全大队集体去拜访距红柳泉十几里的阿拉尔驻军。他们是当时那一带的唯一居军。由于事先派人联系过,当大队到达阿拉尔时,驻军已列队在军营外面欢迎我们,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们身上穿的棉军服已由灰色变为白色,而且破得一条条的,他们像见亲人一样拉着我们的手,把我们迎进土坯垒起来的营房里。

这是属于新疆军区骑兵一团的一支英雄连队,单独驻守在柴达木,两年来只有电台与外界联系,给养也补充不上,因此军装都破了,他们每逻巡一次需要半个月,这期间他们骑着马风餐露宿,忍饥受渴,在渺无人烟的沙漠中保卫着后来被称为“聚宝盆”的这一方热土。

中午,驻军请我们吃饭,菜是黄豆芽、豆腐,每桌还有一小盘炒鸡蛋,主食是馒头。这是我们几天来第一次吃到像样的饭菜,大家吃得特别香。两年来,他们省吃俭用,这次招待我们是尽其所有储存,特别是得知他们把攒了几个月的鸡蛋全部拿来招待我们之后,我们又一次感动起来,更加对人民解放军增加了敬仰。

饭后,驻军带我们去瞻仰阿拉尔革命烈士墓。一个个土堆前面竖着一块块小木牌,上面写着烈士们的姓名、籍贯、职务、牺牲日期……我们默哀着,心中对烈士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葬身沙漠的崇高精神充满着无限的敬意。

返回红柳泉驻地时,没有人多说话,解放军的英雄事迹,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个地质队员的心,使人们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阿拉尔是个有水有草的地方,河水是山上融化的雪水,水质很好。那次与驻军接触以后,驻军邀请我们到阿拉尔作邻居,还让出一片营地,我们人拉肩扛军民携手,很快就将大本营迁移到了阿拉尔。

搬到阿拉尔以后,经驻军介绍,我们请来了柴达木石油勘探的向导依沙·阿吉老人。从此,青海油田的早期勘探便正式开始了。

© 版权所有 柴达木日报社
柴达木日报主办 地址:中国青海省德令哈市柴达木东路 邮编:817000 电话:0977-8227325 8226323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所有内容为柴达木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2021-05-11 1 1 柴达木日报 c68812.html 1 初识柴达木 /enpproperty-->